《葛瑞的囧日記》這套書一直是讓孩子們進入英文閱讀的入門首選,中英對照搭配幽默爆笑的插圖,讓孩子可以快速進入閱讀的殿堂。藉由葛瑞充滿童趣的語言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建構了自己的心理語言,對孩子的閱讀與心理語言建構有很大的幫助。
不只是青少年讀者,這套書也適合大人閱讀。當純粹以一個大人的角度來看一個青少年的內心世界時,《葛瑞的囧日記》就成了身為母親的我觀看青少年心理世界的最佳橋樑;日記中透露了很多親子相處的狀況,足以提供父母從中抓出蛛絲馬跡。
每個父母多少曾經產生過困惑:「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何孩子會有這樣的行為?我不是一直有在教嗎?」我們太害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影響了孩子的人生,於是深陷在自責的情緒中,讓反覆的情緒影響親子關係,然而在《葛瑞的囧日記》中我們卻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與觀察,並且從中找出原因,也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
最新的第十一集《葛瑞的囧日記:衰神大導演》就呈現了很多孩子面臨的關卡,為何大人不覺得有什麼好害怕的巫婆娃娃會讓葛瑞如此害怕?為何他為了逃避吃蘋果而選擇說謊?他怎麼去看大人說的謊言?他怎麼感受大人的雙重標準?他知不知道他其實對學習樂器有障礙,而這個學習障礙影響著他對學習的認知,也影響著他對自己的觀感?
在讀《葛瑞的囧日記:衰神大導演》的時候,我看著他因為不想吃蘋果而欺騙媽媽的說謊歷程,不禁回想起自己面對女兒說謊時的記憶。當每個媽媽發現自己孩子說謊的時候,那當下的心情一定是很難承受,只是每個孩子難免曾經說謊,每個父母也都想矯正孩子說謊的行為,卻較少去分析孩子說謊的原因。那次的我發現孩子被朋友教唆而說謊侵占我的零錢後,我才在孩子笨拙的謊言中理解到孩子不懂什麼是教唆?她也不了解侵占別人的錢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當我真正理解孩子說謊的動機後,才有機會協助孩子。
而葛瑞為了逃避吃蘋果,說了一次又一次的謊言,甚至杜撰了一個把他的蘋果搶去吃的虛構人物,後續事情的發展也讓他無法控制,甚至影響了他的人際關係。
我常認為孩子說謊的行為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為何要說謊?說謊的孩子背後沒有一個可以講真話的大人,沒有一個讓他即使犯了錯也敢一起討論反省的後盾,沒有一個可以看懂孩子困境的大人這一點才是最可怕的問題點。
葛瑞的媽媽雖然有告訴孩子吃蘋果才有足夠的營養,但是卻忽略了對孩子來說「營養」是不容易接受的概念,對於食物而言孩子能理解的只有「我喜歡吃」跟「我不喜歡吃」的差別,媽媽想給孩子足夠的營養,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卻是「媽媽強迫我吃不喜歡的食物」。媽媽的心意在孩子的眼中成了一種壓迫,這才是親子教養中讓父母備感挫折的一部分。
媽媽很焦慮孩子沒有足夠的營養,於是她用檢查蘋果核的方式來確認孩子有沒有吃蘋果,這樣的行為無形中讓孩子認為自己不被信任。孩子無法扭轉媽媽的規定,他只好說謊來規避這樣的規定。
葛瑞的媽媽也許可以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討論吃水果的好處,也可以跟孩子商討從哪些食物也能取得跟蘋果一樣的營養,親子雙方經由協商分析而取一個兩人都能接受的方法。說不定就能從孩子討厭的食物開始,開啟親子良性溝通的契機,讓孩子學會與父母對話協商的能力。
《葛瑞的囧日記》這套書除了讓孩子自行閱讀增進孩子的閱讀能力,以及讓父母從葛瑞的故事去解析教養的問題外,這樣子輕鬆逗趣的圖文小說其實更適合親子共讀。在葛瑞的說謊事件中,我可以跟孩子討論,如果你是葛瑞會有更好的做法嗎?如果你是媽媽有其他的方式嗎?最重要的是,葛瑞經由他的日記幫助小讀者看懂整個說謊後續的連鎖反應與問題,有助於孩子建構了說謊之後會遇到所有狀況的完整樣貌,讓孩子理解說謊不只是當下那個謊言而已,還有背後一連串的衍生狀況,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很棒的教育。親子一同在葛瑞偶爾天兵、偶爾爆笑凸槌的日常生活中,享受共讀的樂趣;大人可以遙想自己的青少年時光,孩子則因深深同理而開懷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