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者
自學&親子

親子情緒管理小學堂

親子情緒管理小學堂


專家導讀

協助孩子面對複雜情緒,建立健康的心靈
文/蔡百祥 臨床心理師

嫉妒是一種人們天生擁有的複雜情感,通常指的是我們感覺自己很重要,如果出現「其他的人事物」,更引起別人的興趣時,產生的不舒服感受與行為。
    
大約從嬰幼兒一歲半起,孩子就可能開始經驗嫉妒的情緒,當然這時還沒有能力把這種感覺「說出來」,但可能會透過哭鬧、推擠來表達;且三、四歲時,嫉妒情感的發展來到高峰,當父母親看起來在關心其他孩子時,孩子會明顯的不開心。
    
嫉妒情緒相當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例如: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師──梅蘭妮‧克萊恩,論述嫉妒、貪婪、感恩等概念的關聯,以及其對人們心理的影響。嫉妒的複雜性與影響性,使得嫉妒的研究對於了解人心相當有啟發性。
    
本書以阿雅的第一人稱視角說起,描述孩子面對這複雜的情感──嫉妒時,內心可能發生的事,生動的呈現小女孩主觀的想法和感受。通常,當人們感覺嫉妒時,其他的情緒(例如:生氣、悲傷、焦慮、怨恨……等)也會隨之而來。與成人的嫉妒表現相比,孩子的嫉妒行為更加直接、明顯,如同阿雅打弟弟,或是對於新朋友一開始的嗤之以鼻。孩子感受到的是一團複雜的東西在心中翻騰,但能表達的詞語有限,因此更常以「行為」來溝通。
    
我們該如何協助孩子,面對複雜的情感,有更多接觸和表達的可能性呢?這本書開啟一道門,引領我們走進孩子內在世界的想像空間,幫助我們試著陪伴孩子渡過發展上的喜怒哀樂,並且保有豐富的情感,以及健康的心靈。

透過故事認識情緒,加強親子溝通連結
文/伊莎貝爾.費歐沙 本書總策劃、法國正向教養首席專家

【親子情緒管理小學堂】系列透過短篇故事,探索一種情緒或觀念的不同面向,例如《我再也不鬧脾氣》這本書,說的是關於生氣的故事。我們常常只能以「生氣」這個詞彙來通稱這個狀況,但事實上有各式各樣、很不一樣的情境,能引發我們心中各種關於「生氣」的情緒反應。作者莉姆桑和我都認為這點很有趣,想更深入剖析,藉此幫助孩子和家長,透過情境感知到這些情緒。

在書中收錄的三則短篇故事中,孩子能辨認自己的經驗,並且理解:「對!這就是生氣!這樣的話我可以怎麼做……」同時也能指引爸媽,如何陪伴孩子。

每則故事後面,附上一段適合親子共讀的小短文,希望能幫助爸媽們在引導孩子理解情緒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

兩歲開始,就要學習認識情緒

孩子對於和自己相關的事物有很強的感受力。對他們來說,生氣是一種令人非常混亂的情緒——對於內心在短時間內突然產生的感覺、發生的變化,他們會感到十分驚訝。加上孩子會觀察大人的反應,發現有時候大人並不喜歡像憤怒這樣高強度的情緒,所以他們可能會感到混亂。

因此,從十八個月到兩歲開始,小小孩就需要對自己的情緒開始有所認識。書中的這些小故事是針對年紀小的孩子,讓他們能在故事中辨認自己,理解到:「啊!原來這就是在我身上發生的事。」這是自然的、正常的,並不是什麼「壞的」、「不好的」事情。

至於自信,是人際社交的動力。一個有自信的孩子,在某些情況下,有可能會屈服於他人、被他人所控制,因此失去信心。我們若能越早認識到:什麼是自信?什麼時候會失去信心?什麼事可能會讓我們失去信心?我們就能越早認知到:「現在有哪個人意圖控制我!」接著問自己:「我的感覺是什麼?」,並告訴自己:「我現在正在變得沒信心,該怎麼做……」這些都是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需要的概念。

以生動故事,探討情緒的多種面向

【親子情緒管理小學堂】系列這套書最棒的地方,就是在一本書裡收錄三個故事,討論了同一種情緒反應的三種不同面向,讓讀者能更靈活的從本質去認識情緒,而不流於制式、說教的內容。每個小故事,都是加強爸媽跟孩子連結的小小工具。

CEFR:
Category:
Gen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