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者
自學&親子

戰爭中的殺人心理:了解戰爭中的士兵心態,找出影響人類殺戮行為的各種力量(《論殺戮》新版)

戰爭中的殺人心理:了解戰爭中的士兵心態,找出影響人類殺戮行為的各種力量(《論殺戮》新版)

$420

ISBN:9786263613980
譯者:霍大
出版日期:2023/12/28
尺寸:210x148x25mm

庫存=0
運送方式:

下單後立即採購,需5-7個工作天。

軍人比其他人更祈求和平,
因為他們要承受戰爭最深的傷痛,
身上也會留著戰爭最深的疤痕
——麥克阿瑟將軍

★第一本探討戰爭殺人行為的研究專書
★曾獲普立茲獎提名
★美國西點軍校、空軍官校、聯邦調查局與執法單位必讀書目
★美國海軍陸戰隊指揮官指定書單


從歷代戰爭史的資料中我們發現:
❙遠古時代的城邦惡戰,其危險程度僅僅稍高於現代的橄欖球比賽
❙拿破崙戰爭與南北戰爭時期,每分鐘造成的傷亡數只有一或兩人
❙一次大戰期間,大多數士兵是朝著天空開槍
❙二次大戰期間,美軍步兵直接朝敵人射擊的比例僅15%,所有參戰國亦然

在過去人類的戰爭中,大多數士兵面對敵人時,其實與我們想的是完全相反:他們在能夠並且應該殺敵的情況下,未能將敵人置於死地。

•士兵拒絕殺敵的情形,為什麼幾百年來不斷出現?
•為什麼明知拒絕殺敵會危及自己或同袍性命,卻依然選擇不開槍?
•是否有可能,這是因為,人類擁有強烈「抗拒殺死同類」的本能?

從對士兵的訪談中顯示出,多數人其實厭惡殺死同類,而且在近距離殺死敵人非常容易產生強大的心理創傷。人類的基因裡銘刻著抗拒殺人的傾向。
 
•但何以韓戰期間士兵的開槍率達到了50%,到越戰時還超過了90%?
•軍隊如何讓士兵克服了對殺人的抗拒,瞄準對象扣動扳機的機率越來越高?
•是什麼促進殺人行為的產生?而且是更容易發生?

本書作者為服役24年的軍人,他耙梳了相關歷史文獻,加上戰後老兵的訪談,研究戰爭中的殺戮行為,剖析戰場士兵進行殺人行為的心理過程、有哪些因素影響作戰士兵殺敵、現代軍事訓練如何提高效率,以及士兵殺人所付出的代價。

本書最終目的是找出影響殺人行為的各種力量,探尋戰爭形成的機制與人類殺人的原因,並進一步了解人類的心理安全栓是怎麼被拿掉、在哪裡可以找到、以及放回去的方法。

共同推薦

Cheap╱百萬歷史YouTuber
SuperY超級歪╱YouTuber
王立第二戰研所
邱世卿╱作家、軍事評論員
臥斧╱文字工作者
施孝瑋╱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孝瑋談軍事節目主講人
馬西屏╱前康寧大學副校長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馮世寬╱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黃益中╱公民教師、海陸預官
溫約瑟╱台灣戰略模擬學會兼任研究員
說真話的徐某人╱Youtuber
謝宇程╱《我們如何守住台灣》作者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推薦

來自中國的威脅愈來愈高,戰爭離我們似乎愈來愈近,因此我們必須要了解戰場上的殺戮是怎麼回事。――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

本書剖析現代戰爭下一個「人」如何轉變為一部「殺人機器」的過程。為了和平我們必須研究戰爭,因此我推薦本書給所有愛好和平的讀者。――作家、軍事評論員╱邱世卿

戰爭的代價,不僅是財產毀滅、肉體傷亡,更包括所有參戰者內心的重大創傷 ―無論勝敗。對於身在戰爭風險下的台灣社會,本書極具價值,能幫助我們對「備戰」的內涵有更全面的理解與思索。――《我們如何守住台灣》作者╱謝宇程

是戰爭造成殺戮,還是人們因嗜殺而走向戰爭?解構殺戮的本源,才能理解戰爭與和平。――Youtuber╱說真話的徐某人

人類歷史在戰爭中推進,戰爭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其也是最大的惡。本書以戰爭殺戮的本質出發,並剖析背後的起因與人性,值得一讀。――台灣戰略模擬學會兼任研究員╱溫約瑟

戴夫・葛司曼(Dave Grossman)

畢業於美國陸軍第18傘兵軍士官班和英國陸軍參謀學院,大學主修歷史,以特優成績畢業,研究所主修心理學,後任西點軍校心理學教授;1998年退役後,在阿肯色州立大學任軍事科學教授和系主任。

葛司曼曾是陸軍遊騎兵、傘兵,在美軍第82空降師擔任士官、第9師排長、參謀軍官、第7步兵師連長。除了教學、寫作,他並受邀至世界各地的軍警組織,訓練學員了解何謂戰鬥的本質。

他也擔任過多樁震驚全美的校園槍擊案審判中的專家證人和顧問,其研究觀點亦獲得美國總統國情咨文引用。現為殺戮學研究組織(Killology Research Group)負責人。

霍大

年逾五十的文字個體戶。翻譯專長是國際現勢、外交與軍事事務,以及歷史。覺得最難翻的書是食譜。

戰爭中的殺人心理:了解戰爭中的士兵心態,找出影響人類殺戮行為的各種力量(《論殺戮》新版)

$420
瀏覽紀錄
瀏覽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