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何時該原諒?:前哈佛法學院院長給世界公民一堂關於寬恕的法律進階課
如果法律不從懲罰的角度制定,而是原諒與寬恕,
世界將變成什麼樣貌?
前哈佛法學院院長、哈佛三百週年校級教授瑪莎‧米諾
給眼下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一場充滿人性之善的思辨課
寬恕的能力是一種資源,讓個人有辦法超越積怨與衝突。曼德拉領導南非的社會運動反抗種族隔離,再引領國家和平過渡到一個擁抱人權的民主政府,塑造出關注未來的寬大胸懷,而非耽溺於過去的怨恨。他曾說:「恨就像是自己喝下毒藥,然後希望你的敵人快死。」
寬恕,意味著打破冤冤相報的輪迴,並且拒絕個人內心「親眼目睹犯錯的人受苦」的慾望。
然而,寬恕的概念非常複雜,需要層層剝開釐清:
首先,寬恕必須出自個人意願,強迫他人寬恕,有可能會帶來二次傷害。與此同時,選擇不寬恕是一種賦權,同樣可以獲得尊嚴與力量。除此之外,人可以寬恕他人,而無須寬恕錯誤的行為。因為個人受傷可以選擇寬恕,但若傷害的是一整個社群,正義仍需要司法維持。
寬恕的人也可以主張懲罰犯罪者是一項公共行為,堅持公共規範。這證明法律與寬恕可能屬於完全不同的領域。寬恕屬於「人際領域」,法律體系則是取決於無關個人的過程。藉著寬恕,人們可以放下對那個傷害他們之人的憤怒與仇恨,但人們同時可能並不打算、也不可以改變秉公處理的需求,又或者是改變政策,試著遏止未來有類似的犯罪者。法律體系的寬恕帶來進一步的問題:
? 法律如何寬恕?
? 法律上的寬恕與個人的寬恕有何不同?
? 支持和反對法律寬恕的理由是什麼?
? 法律範圍內寬恕的限度在哪裡?又應該到那裡?
在充滿怨恨的年代,本書提出「原諒與寬恕的力量」所具有的種種潛能。犯罪以及違法行為需要懲罰,而我們的法律系統設置的目的就是用於懲罰違反者,但如果重新修正法律系統,將原諒的可能性也納入的話,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如果將類似於破產(也就是給予債務人一個新開始)的概念沿用到犯罪的人身上,會有怎樣的結果?瑪莎‧米諾在本書中探索了法律、正義以及寬恕的複雜交界,探詢一個困難的問題:法律是否應該鼓勵人們原諒?還有,當法院、行政官員與特定法律能夠原諒時,會是何種境況?
【本書重點】
「誰有原諒的權利?誰應該被原諒?在哪些條件下能夠原諒?」
在本書中,米諾透過下面這三大問題來處理上述議題:
(1)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能從國際上對於童兵的處置慣例中學習到什麼?
(2)為什麼在美國針對公司債務的法律相較於那些針對學生以及消費者債務,還有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債務的法律要來得更為寬宏大量?
(3)關於原諒、特赦以及赦免的法律工具何時增強了正義、和平以及民主(以南非為例)?又何時削減了法律在平等上的承諾?
個人以及社會拒絕原諒確實有其道理,但有時候,放棄法律上的怨恨能夠讓法律更為公正。由於法律是民主的支架,雖然宗教領袖、心理學家等等都認為寬恕是向善之動力,但要將原諒與寬恕落實為正式的法律實施細則,則更為複雜。米諾身為鑽研寬恕議題數十年的哈佛法學院教授,無論在實務與理論概念上,都進一步提出了操作的輪廓與辯證。
【各界推薦】
? 「在這個充滿噪音以及困惑、由仇恨所賦予生氣的世界中,瑪莎‧米諾是一個具有道德清晰的聲音;她是一個鼓勵原諒的律師,一名追求證據的學者,一個追求慈悲的人。」
──吉兒.萊波爾(Jill Lepore),《真理的史詩》(These Truths)作者
? 「在這個被反動以及嗆聲文化所形塑,對於他人總是採取嚴厲、道德指向性譴責的時代中,這本傑出的作品帶來了一個深刻的提醒:為了能夠讓一個分歧社會融合成一個人性社會,必須要具有根植於法律的原諒以及和解的能力。本書就法律如何能做到這點進行了啟發性的討論,讓本書成為一個更具人性社會的燈塔。」
──克勞德‧史提爾(Claude Steele),《韋瓦第效應》作者
? 「除了瑪莎‧米諾之外,沒人能就原諒在法律上的角色以及原諒相關法律寫出這樣傑出、可讀的靜思之作……(展示出如何)在同時記住過去並拋開過去中前進並重建。」
──勞倫斯‧特萊布(Laurence Tribe),《終結總統制》(To End a Presidency)作者
? 「『在犯罪利益仍在手時,能夠被赦免嗎?』(語出哈姆雷特)。在這本充滿慈悲、細緻並實際的著作中,瑪莎‧米諾將一組初見似乎毫無關聯的議題進行了具有啟發性的連結:童兵所犯下的恐怖罪行、公司以及學生債務,以及總統對不思悔改的罪犯所進行的特赦。米諾以傑出的手法展示出了這些議題全都引導出同一個急迫且具爭議性的問題:一個正直的司法系統能夠針對哪些犯行、在哪些情況下進行原諒?《法律何時該原諒?》就這個法律難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指引。」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普利茲獎得主
? 「瑪莎‧米諾討論了社會如何從大規模的悲劇以及違反人權事件中恢復的這部作品具有轉型正義的意義……她的見解聰明深入,根植於對於司法要求的深入細緻理解。」
──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平等正義倡議組織(Equal Justice Initiative)創辦人
? 「瑪莎‧米諾慈悲、淵博且細緻的檢驗……具有突破性,應該要為未來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用的架構。」
──《出版人週刊》
? 「針對修復式正義的堅實可及文獻。」
──《科克斯評論》
? 「《法律何時該原諒?》將幫助讀者理解法律之下原諒與寬恕的棘手複雜性。」
──《Boo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