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的陷阱:在總想要更多的世界,掌握「足夠好」的力量
完美主義讓人深陷「不夠好」的負面迴圈中,
成為沒有效率的過度努力者。
完美主義是損害身心健康的危險執念,
是阻礙自我實現的有害特質,
我們越是追求完美,只會離成功越遠。
是時候看清完美主義的起源與破壞性本質,
獲得逃脫完美主義陷阱的方法。
	
	高標準、嚴格、專注細節、掌控一切確保萬無一失,
	這些特質讓完美主義在現代社會被視為成功關鍵與人們最喜歡的「缺點」,
	各領域的佼佼者也常將成功歸因於自己「追求完美」,
	廣告與社群媒體營造出各種完美圖像與理想生活,
	強化各種不切實際的標準,
	告訴我們只有變得更好、更努力,才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完美主義在資本主義的推波助瀾下空前普及。
	研究顯示,年輕世代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是完美主義者,
	專注於營造完美的生活圖像,
	將「完美」視為卓越和成功的象徵。
	
	與此同時,人類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重精神消耗與各種身心症,
	「還不夠」、「可以更好」的信念讓人們更加脆弱焦慮,
	在追逐完美的過程中耗盡力氣。
	
	事實上,研究發現完美主義與成功並無關聯,
	反而會產生許多不良影響與一系列心理問題:
	
	•因追求完美而忽略休息和娛樂,過度疲憊而無法正常發揮
	•不由自主地在同一細節上反覆修改琢磨,效率低落
	•害怕犯錯與失敗,不敢大膽嘗試、缺乏創新
	•對挫敗過於敏感,只要未達標準就會自我批評並貶低自己
	•「永遠不夠好」讓人感到自卑,陷入失落和不滿的負面迴圈
	•為了隱藏不完美,而掩飾、壓抑各種心理狀況,導致愈來愈嚴重
	
	長期研究「完美主義」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心理學教授湯瑪斯•庫蘭,
	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精神分析與實際案例,
	指出完美主義的核心特質為「不足思想」,
	且這樣的「不足」往往建立在社會期許與他人標準之上,
	進而揭開完美主義的破壞性本質與各種負面影響,
	說明為何完美主義是需要正視並解決的問題,
	以及如何掌握「足夠好」的力量,擺脫這一困境,
	重新把焦點放回「自已」身上,追求真正的卓越與自我提升。
	
	本書是對深陷完美主義陷阱的疲憊靈魂的溫和鼓勵,
	提供通往充實、平和與富有成效的生活的另類道路。
林楸燕
英美文學博士,現職為大學教授,兼職翻譯。學術專長為中世紀英國歷史與文學、文藝復興時期劇作。著有《關於人生,莎士比亞的神回覆》;譯作《文藝復興並不美》、《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讓我們假裝沒發生過!》、《我們的婚姻診斷書:百年好合的八堂基本課》以及《危難求生手冊:緊急時刻,專家教你怎麼做!》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