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連結:用設計創造有同理心的社會
創造連結:用設計創造有同理心的社會
當我們年紀漸長、需要協助時,怎樣的解決方案才會讓我們放心使用呢?
年長者在追求獨立自主的同時,也有和他人產生情感連結的需求。為連結感設計的宗旨,便是發展出具同理心的產品或服務,藉此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尤其是在面對生命重大轉折的時候。
隨著嬰兒潮世代邁入老年期,全世界的老年人口比例急遽增加。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老年人口至2050年預估將增至20億,占總人口的21%。而台灣至2018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突破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 2025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20.1%,即進入「超高齡社會」。
除了老年人口比例升高,人類的平均壽命也逐漸增長。面對此高齡化趨勢,照顧高齡人口的需求已成刻不容緩的課題。對於老人福祉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因此提高,產業界也開始關注這個市場區間。
然而,目前台灣的老人福祉產品或服務仍著重於安養機構、遠距居家照護網絡和輔助科技,多以生理上的監測與輔助為主,較少照顧到高齡者的相關心理問題。其實,年長者面臨職涯退休、疾病傷殘、失去伴侶等人生重大轉折期,有極高「與社會連結」斷裂的危機。當人們失去連結,就會有被社會孤立的風險,形成所謂「社會性死亡」,也就是被社會當成死亡的對象,喪失社會角色與地位,被社會邊緣化。
因此,老人福祉產品除了要能讓年長者獨立生活之外,也應該要能讓他們與社會上的其他人產生情感連結,讓他們覺得自己屬於這個社會,並不孤寂。
本書作者為歐洲六位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專家,他們在科技與老化領域的研究發現連結感這個議題幾乎無人著墨。因此他們藉著本書,以嶄新觀點與讀者分享「用設計創造連結感」的市場興起及商業契機。由「人生三大轉折期」著手,重新了解老人需求,探索他們在生理、心理、經濟、社會條件的改變,進而利用創新設計開發出以人為中心的產品或服務,支持、促進高齡者的社會連結感,最終創造出以「使用者價值」為導向之商業模式。
名人推薦
王乃弘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董事長
余宛如 生態綠創辦人、立法委員
周宗穎 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碩士學程主任
林弘全 「濕地」創意實驗基地總經理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
孫越 終身義工孫
許佐夫 多扶事業執行長
鄭光廷 FlyingV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連結感,就是與他人有連結、有關係的狀態,涵蓋了親情、友情、街坊鄰居的人情,當然還有在其他場合建立的連結,如工作同事、球友或其他休閒活動的同好、以及志工活動或社區服務的朋友。這些連結都可以是樂趣與支持的來源,幫助人們覺得自己屬於這個社會、參與這個社會。而覺得和社會有連結的人能創造出所謂的「社會資本」,這是能幫助社會順利運作的網絡。連結感多半被視為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物,不用刻意努力就能產生。我們不會探究關係的本質;我們就是自然而然地和周遭的人一起生活。然而,為了能夠將連結感做為設計的理念,我們仍必須了解社交關係的基本架構。
培養社會關係對我們的自我認同、自尊與歸屬感都至關重要。在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數據顯示,活躍參與人生、與他人有連結的人,通常比較快樂,身心比較健康,碰到重大改變與人生轉折時也比較能有效處理。壓力、孤立與社會排擠會增加健康惡化與內心孤寂的風險,甚至可能成為死亡的肇因。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南部的統治者腓特烈二世意外發現,社交接觸與健康的人際關係對人類的身心擁有關鍵性的調節效果,缺乏這類連結感則會導致不良的後果。腓特烈二世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小孩是否天生具有一種內在語言──就算孩子出生後幾年從未學過或聽過,依然能夠脫口而出的語言。實驗方法是撫養一群孩童,照料他們的養母和護士不僅不准跟他們說話,甚至不准抱他們。除了與人互動外,這些嬰兒的所有基本需求一應俱全──有足夠的飲食,溫暖的衣物,乾淨的盥洗。但結果出乎意料,讓他困惑不已:所有的研究對象都死於襁褓。
成人或許不會因為缺乏連結感而死──至少不會是主因。儘管如此,一個死氣沉沉的孤立人生仍會對生活品質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進而導致社會健保成本不斷攀升。研究證實,連結感對一個人的生活福祉不可或缺。此外,孤寂感也可能引發憂鬱症或甚至導致失智。
實例介紹:
送餐服務(Meals-on-Wheels)
跨世代的「送餐服務」是由獲獎的加拿大組織Santropol Roulant主導的計畫。這個非營利組織位於蒙特婁,由年輕的社區成員所創立與管理。他們將不同世代、不同文化的人們聚集在一起進行各種計畫,其中包括這項創新的「送餐服務」。年輕志工一個禮拜有五天會幫忙烹煮健康料理,再踩著腳踏車把餐點送去給需要的對象。在他們總部建築的後方,是一間同樣由志工管理的社區單車店,裡頭保養良好的單車和拖車協助將營養好吃、價格便宜的溫熱餐點送到「失去自主能力」的居民(長幼不拘)手上。「多虧這種將餐點送給失能居民的志工服務,年輕人和老年人得以有機會認識彼此、建立情誼。這些情誼不僅鞏固了我們的社區,同時也鞏固了整個未來的世代。」
顏志翔
自由譯者。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業。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評審獎。譯有《攝影達人的思考》(遠流);《明天別再來敲門》、《暴雨荒河》(天培)。
臉書粉絲專頁:卡勒的譯人藝事 www.facebook.com/setsunal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