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者
自學&親子

創造連結:用設計創造有同理心的社會

創造連結:用設計創造有同理心的社會

$300

ISBN:9789573278603
譯者:顏志翔
出版日期:2016/07/29

庫存=0
運送方式:

下單後立即採購,需5-7個工作天。

我們該如何為未來的自己設計解決方案?
當我們年紀漸長、需要協助時,怎樣的解決方案才會讓我們放心使用呢?

 
年長者在追求獨立自主的同時,也有和他人產生情感連結的需求。為連結感設計的宗旨,便是發展出具同理心的產品或服務,藉此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尤其是在面對生命重大轉折的時候。
 
隨著嬰兒潮世代邁入老年期,全世界的老年人口比例急遽增加。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老年人口至2050年預估將增至20億,占總人口的21%。而台灣至2018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突破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 2025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20.1%,即進入「超高齡社會」。

除了老年人口比例升高,人類的平均壽命也逐漸增長。面對此高齡化趨勢,照顧高齡人口的需求已成刻不容緩的課題。對於老人福祉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因此提高,產業界也開始關注這個市場區間。

然而,目前台灣的老人福祉產品或服務仍著重於安養機構、遠距居家照護網絡和輔助科技,多以生理上的監測與輔助為主,較少照顧到高齡者的相關心理問題。其實,年長者面臨職涯退休、疾病傷殘、失去伴侶等人生重大轉折期,有極高「與社會連結」斷裂的危機。當人們失去連結,就會有被社會孤立的風險,形成所謂「社會性死亡」,也就是被社會當成死亡的對象,喪失社會角色與地位,被社會邊緣化。

因此,老人福祉產品除了要能讓年長者獨立生活之外,也應該要能讓他們與社會上的其他人產生情感連結,讓他們覺得自己屬於這個社會,並不孤寂。

本書作者為歐洲六位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專家,他們在科技與老化領域的研究發現連結感這個議題幾乎無人著墨。因此他們藉著本書,以嶄新觀點與讀者分享「用設計創造連結感」的市場興起及商業契機。由「人生三大轉折期」著手,重新了解老人需求,探索他們在生理、心理、經濟、社會條件的改變,進而利用創新設計開發出以人為中心的產品或服務,支持、促進高齡者的社會連結感,最終創造出以「使用者價值」為導向之商業模式。
 
名人推薦

王乃弘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董事長
余宛如  生態綠創辦人、立法委員
周宗穎  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碩士學程主任
林弘全 「濕地」創意實驗基地總經理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
孫越   終身義工孫
許佐夫 多扶事業執行長
鄭光廷  FlyingV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內容連載
 
連結感
 
連結感,就是與他人有連結、有關係的狀態,涵蓋了親情、友情、街坊鄰居的人情,當然還有在其他場合建立的連結,如工作同事、球友或其他休閒活動的同好、以及志工活動或社區服務的朋友。這些連結都可以是樂趣與支持的來源,幫助人們覺得自己屬於這個社會、參與這個社會。而覺得和社會有連結的人能創造出所謂的「社會資本」,這是能幫助社會順利運作的網絡。連結感多半被視為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物,不用刻意努力就能產生。我們不會探究關係的本質;我們就是自然而然地和周遭的人一起生活。然而,為了能夠將連結感做為設計的理念,我們仍必須了解社交關係的基本架構。
 
培養社會關係對我們的自我認同、自尊與歸屬感都至關重要。在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數據顯示,活躍參與人生、與他人有連結的人,通常比較快樂,身心比較健康,碰到重大改變與人生轉折時也比較能有效處理。壓力、孤立與社會排擠會增加健康惡化與內心孤寂的風險,甚至可能成為死亡的肇因。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南部的統治者腓特烈二世意外發現,社交接觸與健康的人際關係對人類的身心擁有關鍵性的調節效果,缺乏這類連結感則會導致不良的後果。腓特烈二世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小孩是否天生具有一種內在語言──就算孩子出生後幾年從未學過或聽過,依然能夠脫口而出的語言。實驗方法是撫養一群孩童,照料他們的養母和護士不僅不准跟他們說話,甚至不准抱他們。除了與人互動外,這些嬰兒的所有基本需求一應俱全──有足夠的飲食,溫暖的衣物,乾淨的盥洗。但結果出乎意料,讓他困惑不已:所有的研究對象都死於襁褓。
 
成人或許不會因為缺乏連結感而死──至少不會是主因。儘管如此,一個死氣沉沉的孤立人生仍會對生活品質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進而導致社會健保成本不斷攀升。研究證實,連結感對一個人的生活福祉不可或缺。此外,孤寂感也可能引發憂鬱症或甚至導致失智。
連結感是人類的根本需求,社會能夠有效運作,它功不可沒。連結感亦可解釋為一個人在一段社交關係或網絡中感受到的歸屬情感。連結感的產生可能起於微小的事件,一次淡淡的關心問候,也可能是起於明確的舉動,如打電話或登門拜訪。社會連結感可視為安適感的前提,而想要獲得安適感,與人建立連結似乎是關鍵所在。

實例介紹:

送餐服務(Meals-on-Wheels)

跨世代的「送餐服務」是由獲獎的加拿大組織Santropol Roulant主導的計畫。這個非營利組織位於蒙特婁,由年輕的社區成員所創立與管理。他們將不同世代、不同文化的人們聚集在一起進行各種計畫,其中包括這項創新的「送餐服務」。年輕志工一個禮拜有五天會幫忙烹煮健康料理,再踩著腳踏車把餐點送去給需要的對象。在他們總部建築的後方,是一間同樣由志工管理的社區單車店,裡頭保養良好的單車和拖車協助將營養好吃、價格便宜的溫熱餐點送到「失去自主能力」的居民(長幼不拘)手上。「多虧這種將餐點送給失能居民的志工服務,年輕人和老年人得以有機會認識彼此、建立情誼。這些情誼不僅鞏固了我們的社區,同時也鞏固了整個未來的世代。」
 

莎賓娜・維德伍 SABINE WILDEVUUR

Waag藝術科技協會創意看護實驗室負責人,獲醫學與大眾傳播學雙學位,現為計畫經理、研究員、作家。熱愛醫護、設計、藝術、新媒體與資訊通訊科技等領域之跨領域創新。
 
迪克・梵蒂可 DICK VAN DIJK

Waag藝術科技協會創意總監,喜愛虛擬與實境之跨界互動。擁有商業經濟學與藝術史背景,現於藝術學術機構一展創意長才。
 
湯瑪士・哈瑪雅各森 THOMAS HAMMER-JAKOBSEN

哥本哈根實驗室主席,曾任丹麥廣播公司主管職位十多年。專擅社會福利創新,於老年看護與獨立生活領域主持多項國家與跨國計畫。
 
米亞・皮埃爾 MIE BJERRE

哥本哈根實驗室成員,協助公共與私人組織開發創新與商業潛能。擁有歐洲人種學背景,於各地旅行時領悟到「了解文化、人民以及人為何做其所為,對創新有極大的助益」。
 
安娜・艾薇里 ANNE ÄYVÄRI

經濟學博士,現任芬蘭拉瑞爾應用科技大學首席講師。主要工作包括主持研究、發展與創新計畫,研究社會與醫護部門之服務與流程發展。研究興趣包括小型公司網絡、網絡連結能力以及網絡學習法。
 
亞斯柏・隆德 JESPER LUND

自2004年起從事數位創新與使用者中心設計工作。現任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學教師,專任健康科技領域之研究發展計畫研究員。

顏志翔

自由譯者。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業。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評審獎。譯有《攝影達人的思考》(遠流);《明天別再來敲門》、《暴雨荒河》(天培)。

臉書粉絲專頁:卡勒的譯人藝事 www.facebook.com/setsunaleo

創造連結:用設計創造有同理心的社會

$300
瀏覽紀錄
瀏覽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