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衡鑑的理論與實務
諮商心理衡鑑的理論與實務
它不僅是個案資料的整理
更是助人者檢視自身心理經驗的歷程
本書不同於傳統的心理衡鑑書籍,著重於各類衡鑑工具的介紹,反而更重視衡鑑晤談的實務過程及思維的訓練,因此,讀者會在書中看到許多提供給助人者自我檢視的工具與思考議題。
本書非常重視助人者如何檢視自己看待個案議題的眼睛。心理師有什麼樣的眼睛,自然會看到什麼樣的個案。但不管使用何種標準化的衡鑑工具,心理師永遠都是了解個案的最佳工具,所以,心理師的自我反思與覺察,就變成是磨亮心理師這個工具的最佳方式。
【各方推薦】
感謝頌賢完成這塊重要拼圖,本書整合學術及實務所需,不僅值得實務工作者借鏡,亦是新手諮商師的重要指南。――呂季魁(台灣世界展望會兒少婦保中心社工督導、諮商心理師)
在大專院校的輔導實務工作以及諮商實習生訓練中,常發現許多學生普遍認為心理衡鑑似乎等同於操作心理測驗,或是粗淺地將之視為心理師證照考試科目之一,未能充分將課堂所學之理論用於助人實務工作。
頌賢老師在淡江大學諮商輔導組擔任兼任心理師多年,無論在個別諮商、團體輔導、危機處理等場域,均有豐富的經驗。今欣見頌賢老師用助人者如何學習看待個案的角度出發,結合他豐富的諮商實務經驗與嚴謹的理論訓練背景,導入後現代與系統觀點,配合流暢易懂的敘述,深入淺出地賦予心理衡鑑新視野與新內涵。
感謝頌賢老師在忙碌的公務中,花費許多心血為第一線實務工作者撰寫如此貼近實務工作需求的專著,是值得每位助人者閱讀、珍藏的好書。――胡延薇(淡江大學諮商輔導組主任、諮商心理師)
助人者的眼光、思維及生命的寬度,常血淋淋地呈現於與個案相遇時。作者關注心理衡鑑與人的相遇,讓心理衡鑑去工具化:衡鑑促發介入,介入即是衡鑑。這是一本心理衡鑑實踐於各種助人領域的書籍,讓生命的改變處處可能,值得一讀!――陳玉楨(勵馨基金會社工督導)
本書最令人讚嘆的是它完全切中諮商實務工作者的需求,以諮商專業且實際的角度來看待衡鑑過程及反思,是本非常實用的指南。――陳靜怡(諮商心理師、杏語心靈診所副院長)
諮商和臨床中的心理衡鑑,在理念和作法上有著同中求異之處?本書作者以其豐富的諮商與教學經驗,發展出適合諮商觀點的心理衡鑑專著,值得推薦參考。――黃政昌(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熱情」與「自律」是邁向專業不可或缺的基石!期待讀者不只是將此書視為研磨技術的範本,而更能進一步檢視自己走在助人工作的路上,是否真正理解人與人的相會是怎麼一回事……――歐人豪(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任祕書)
難得一本談心理衡鑑的書,不但綜合了後現代與系統觀的視角,也強調助人工作者在評估個案時應有的省思,淺顯易懂,引人入勝!――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副教授)
作者結合豐厚心理衡鑑學理與精湛實務經驗,為諮商心理界專屬打造出三階段九任務的諮商心理衡鑑模式,一步步幫助諮商師形成諮商地圖以及工作標的。本書對所有想淬煉個案概念化統整能力與關注諮商效能的諮商實務人員,推薦必讀。――蘇貞(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
欣喜看到一本貼近實務現場的心理衡鑑專書
認識頌賢老師許多年,一路看到他在心理諮商專業的努力不懈,很榮幸能在未出版前先看到這本書,也很高興有機會為大家推薦這本書!
不論在諮商心理師的教育訓練或證照考試科目中,心理衡鑑、心理評估或心理測驗都是一重要核心職能及學習內容是無庸置疑的。但許多心理諮商系所在聘請教師開設相關課程時,常是聘請臨床心理學專業教師,或心理測驗專業領域教師;在諮商心理師證照考試的命題時也常發生類似現象。這時不免有人會問:諮商心理學專業教師為何很少人專精於此領域?或願意教授心理衡鑑課程?也聽到有人說「心理衡鑑是臨床人才需要的」、「在醫院工作的人才需要學心理衡鑑」,但相反地也會聽到在學校的老師們反應:「念心理諮商的好像較不會處理有精神症狀的個案!」
前述這些現象可能反映出幾個問題:一是有些人將心理衡鑑窄化成「心理診斷」或「做心理測驗」,因此認為只有特定個案才需要心理衡鑑,只有在醫院工作的心理師才需要做心理衡鑑工作,這當然是一種誤解,也輕忽了這些知能。但不可否認的,誠如頌賢老師在書中提到,學生在學習心理衡鑑/測驗課程的許多知識與技術後,在諮商實務現場卻少有機會使用,而此現象主要發生在學校或社區的實務現場。但在學校與社區的諮商心理人員只需要對患有精神疾病的個案做心理衡鑑嗎?若以個人經驗,我常看到學校與社區的心理諮商實務人員,在進行個案討論或研討時會有不知如何概念化/看待此個案,因此發生所提供的介入方向與策略有破碎與片段的現象。因此前述現象反映出第二個核心問題:
如果心理衡鑑不只是「心理診斷」或「做心理測驗」,那麼「心理衡鑑/評估」究竟是何物?在學校或社區的每個個案都需要嗎?要怎麼進行?
因此,如何重新認清何謂心理衡鑑、如何進行心理衡鑑,尤其是這些觀點能適合於服務學校與社區心理諮商實務現場的論述,對於心理諮商人員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個專業知能。當然,能發展出一本或有一個更貼近、更適用於學校與社區心理諮商實務現場的心理衡鑑書籍或課程,如頌賢老師在書中提到,來幫助學習者/實務者能「有效判斷與界定出『要改變的問題』、『促發改變的介入策略』及『可結案的證據』等」,對目前多數執業於這些場域的諮商心理人員是非常重要的。
很高興看到頌賢老師將其豐富的個人教學及實務經驗精髓,站在「科學—實務模式」之上,有系統地完成本書,清楚說明本書是以生物心理社會—系統理論為基礎,並透過以互動建構論的認識論,做為資料蒐集與詮釋界定個案問題的過程;並提出一個完整的諮商心理衡鑑工作的「三階段九任務模式」。我不只是因為做為一位他的老師而頗感榮焉,更為諮商心理領域能有這樣的一本著作,能因此增加我們心理諮商的專業性感到欣喜。
修慧蘭
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副教授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祕書長(至2016年1月)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副理事長(至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