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者
自學&親子

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450

ISBN:9789863501060
作者:陳麗華
出版社:臺大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5/11/16

庫存=0
運送方式:

下單後立即採購,需5-7個工作天。

「臺灣客家人的族群認同從何而來?」
本書採取歷史人類學的觀點,以六堆為研究對象,
重新思索近三百年來國家因素對臺灣客家族群認同形塑的影響。

六堆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客家聚落,也是桃竹苗地區之外的第二大客家聚居區。不過,「六堆」並不是一個可以在地圖上找到的地名,它其實是高雄市及屏東縣境內十二個鄉鎮的合稱。其地域名稱來自於清代當地人士組織的軍事性地域聯盟,至今還可清楚分辨不同地域的堆別。

本書採取歷史人類學的觀點與方法,試圖描繪及說明臺灣六堆地區的客家族群認同,如何經歷清帝國、日本到戰後中華民國三個不同政權的治理,在這近三百年的時間中逐漸形成與演變的歷史。臺灣客語群體的地方文化和認同在清帝國統治時期,已與其祖籍地華南社會存在差異。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則使得臺灣「客家」的想像逐步形成,只是更大程度和語言文化聯繫起來,血統色彩則較為淡漠。而血統色彩強烈的所謂「中原客家」族群觀念,則是在進入二戰末期以及戰後,才逐漸深入臺灣社會。

本書特別著重在「族群」與「國家」之間的互動,作者在本書指出,國家既是行政治理的機構,同時也是文化理念的集合體,而族群意識的衍生和表達,深深地植根於不斷變化的國家意識當中。它並不僅僅透過制度性因素表現出來,亦透過禮儀和象徵表現出來。不同國家政權治理下的禮儀和文化元素,如何在臺灣六堆巧妙地、選擇性地納入歷史記憶的框架,成為晚近表達客家認同的方式,亦為本書的論述重心。

【名家推薦】

本書透過各類歷史材料的蒐集與整理,將具體的人物行動與反應鮮活地刻畫出來,但是又往往經過不同材料的交叉比對分析,而不致流於只是當事者的片面說詞。這些嚴謹的鋪陳與論證,往往是以流暢而引人入勝的敘說方式進行,而不會流於一般學術論文的艱澀。這充分展現歷史人類學取向的優點。……這是一本論證嚴謹、又有相當可讀性的著作,值得向客家研究、臺灣研究的學者,以及一般讀者推薦。
――王甫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作者)

作者簡介:
陳麗華
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其目前的學術研究集中在臺灣社會史與客家族群史。2010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學位後,曾先後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及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其研究論文曾發表在《臺灣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歷史人類學學刊》等學術期刊上。

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450
瀏覽紀錄
瀏覽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