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的一棟大樓屋頂,住了一隻山羊,
傳說誰看到牠,就可以獲得七年的好運。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黃雅淳 專文賞析
琪德一家人為了照顧親戚的狗,搬進紐約一棟大樓暫住。那天早晨,她剛抵達這座喧囂繁忙的城市,恍惚間,似乎在大樓屋頂看見一小團白雲。
人們說有隻山羊住在這棟大樓,但這怎麼可能呢?真是太奇怪了,即使以紐約的標準而言……
各樓層住戶忙著自己的事──頂樓的盲人作家寫作出現瓶頸;十一樓緊張兮兮的先生老是提起自己的寵物豚鼠;九樓住了一對退休夫妻,先生中風,太太則異常樂觀;住在十樓的琪德生性害羞,但有了新朋友威爾助陣,她決心要找到山羊。畢竟,誰不想要好運呢?
一群熟悉又陌生的鄰居與新住戶,因為一隻神祕的山羊,有了不可思議的溫暖交集。
★以節制的篇幅涵蓋多元主題:全書僅5萬多字,但細膩描述了兒童的成長、兒童如何適應新環境、九一一襲擊事件、集體創傷等,使閱讀體驗更加豐富。
★於寫實中融合魔幻的想像力: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的「山羊」,讓讀者從一開始便深感好奇,隨著情節發展,更驚喜的挖掘出山羊的過往。最後,大樓住戶一同追逐山羊,彷彿像一齣快節奏的歐洲小品電影。
★具有跨年齡層的潛力:本書主題不僅貼近兒童,也符合成人關切的議題,例如盲眼作家的浪漫邂逅、老年夫妻如何面對疾病等。
得獎紀錄
★ 德國白烏鴉獎
★ 美國青少年圖書館協會選書
★ 美國《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童書
★ 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年度最佳童書
★ 入圍義大利斯特雷加獎
名人推薦
邱慕泥(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
梁虹瑩(喜閱樹讀寫教育機構負責人)
許慧貞(花蓮縣閱讀推動教師協同召集人)
葛琦霞(悅讀學堂執行長)
故事從一個看似荒謬的都市傳說開始:大樓裡住著一隻山羊,見到牠的人能獲得七年的好運。害羞的琪德原本對紐約生活充滿抗拒,但在新朋友威爾的陪伴下,她開始探索這座城市的奧祕。兩個孩子挨家挨戶尋找山羊的過程中,意外串聯起大樓裡各式各樣的住戶:焦慮的作家、緊張的寵物主人、樂觀的照護者,以及藏著深刻傷痛的鄰居。
這不僅是一個關於友誼與成長的故事,更是一次對都市人情冷暖的深刻反思。在喧囂的紐約街頭,一隻山羊提醒我們:有時候,我們都需要一點魔法般的相遇來重新連結彼此。──邱慕泥(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
害羞女孩、911受難家屬、中風老人、盲人作家,以及將山羊喚作「爸」的孤獨男子──原本毫無交集的他們,因一頭不該存在的神祕山羊而使命運產生連結。作者巧妙融合荒誕與真實,以魔幻寫實之筆描摹人間日常與山羊心情,在幽默與生命困境間取得動人平衡。眾人與山羊一同脫困的過程更是精妙絕倫,令人不禁可惜故事來到了結尾!──梁虹瑩(喜閱樹負責人)
加拿大女孩琪德和家人住進紐約一棟大樓,在這兒,她聽聞了一隻神祕「屋頂山羊」的傳說:誰看到牠,便能獲得七年的好運。
多吸引人的開頭呀!但野性又自由的山羊怎麼可能上到城市高樓?請翻開書頁,和害羞的琪德做朋友、一起冒險,展開這段神奇又溫暖的旅程吧!
屋頂真有山羊嗎?這我不能透露,你得自己看書去!──許慧貞(花蓮縣閱讀推動教師協同召集人)
或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隻「屬於自己的山羊」。那可能是生命中正在尋找出口、試圖突破困境、渴望自由的那一部分自我。因此,行經人生道途,我但願時時抬頭仰望,或許也有一隻山羊,正站在城市的屋頂上,等待我們的發現與相信。
而當我們開始尋找,生命就已經走在轉化的路上了。──黃雅淳(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在紐約市的一棟十二層大樓,彙集了社恐、焦慮、擔心、盲眼、中風與喪父的居民,他們困於無法克服的障礙與問題,山羊也是。沒錯!一隻住在大樓屋頂的山羊最後的大逃亡,竟讓這群居民克服障礙,走出困境。作者的文字簡單但充滿戲劇節奏,以摹寫讓讀者走進紐約市區,聽到城市的各種聲音,更讓人走進角色的內心,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與欲望。我特別喜歡書中的文字遊戲。這是本有點不可思議但具創意又溫暖的小說,很適合小讀者輕鬆閱讀。──葛琦霞(悅讀學堂執行長)
這是一個非常特殊又熱鬧的故事,運用一個荒謬的前提,聰明的包裹住深層的議題與主題。──加拿大《鵝毛筆與墨水》
本書採用一個很有可能被視為瘋狂搞笑的構想,卻聰明的讓一切看起來再平常不過。如果魏斯.安德森和諾亞.鮑姆巴赫拍一部兒童電影……這部作品肯定就是他們的劇本。──加拿大《國家郵報》
時而令人發笑、時而令人動容,作者以縝密的手法編織出一則為九到十二歲孩子打造的群像故事。──美國《華爾街日報》
這部結構繁複、情節精巧的故事,充滿歡樂、甜美的哀愁與精神上的勝利。極為動人。──美國《柯克斯書評》
傅萊明以細膩的洞察力與幽默感,巧妙的將有著截然不同背景的人和山羊串聯起來,共同譜出一首另類的頌歌,來讚揚勇氣與獨特性的價值。──美國《書單》
琪德適應紐約生活的過程、她在博物館的時光,以及那些溫暖而與眾不同的鄰居們,共同編織出一段既生動又溫柔的故事。──美國《出版人週刊》
這本書的角色眾多且性格各異,但充滿魅力與溫暖的幽默。非常適合喜愛靜謐節奏、角色驅動情節的青少年。──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
一首獻給紐約曼哈頓的頌歌,充滿感情與古怪的魅力。──美國《號角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