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者
自學&親子

AI無法取代的非認知能力這樣教:內在調適X自我提升X社交連結,用親子對話培養未來軟實力

AI無法取代的非認知能力這樣教:內在調適X自我提升X社交連結,用親子對話培養未來軟實力

$300
省80元
$380

ISBN:9786264062664
作者:中山芳一
譯者:陳孟姝
出版日期:2025/07/31
尺寸:150x210x11mm

庫存=0
運送方式:

下單後立即採購,需5-7個工作天。

✨漫畫輕鬆學!陪伴孩子培養「非認知能力」的最佳入門書✨
 
100頁生活漫畫X20個圖表說明X140頁清晰解說,
在AI時代裡,讓這本書陪你開啟「非認知能力的觀察視角」,
從日常對話開始,與孩子一起建立「讓人生更幸福」的能力!
 
包含「內在情緒調適X自我動機提升X社交人際連結」的非認知能力,
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學者率先提出,在日本已被視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核心!
 
隨著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可被量化的「認知能力」,
如大量、快速、準確處理資訊的能力,AI的表現已遠遠超過人類。
 
那麼,什麼是人類獨有的優勢呢?答案,就是「非認知能力」!
這些無法被數值衡量的「隱形超能力」,
正是孩子在未來社會中,面對變動與挑戰的關鍵。
 
在日本,中山芳一是推廣&倡議「非認知能力」不遺餘力的代表人物。
身為3個孩子父親的他,曾在日本岡山縣擔任第一線學童保育指導員長達9年;
奠基於早年厚實的教育現場經驗,以及後來大學任教期間致力於教育實踐方法學,
可說是深入淺出介紹「非認知能力」的不二人選,
一年受邀的演講場次,甚至可高達340場!
 
作者不空談艱澀理論,
全書以輕鬆有趣且貼近日常場景的方式切入(制訂生活作息表、做料理、露營、遊戲⋯⋯)
加上清晰、步驟化的具體建議,
為你揭開「培養軟實力」的神秘面紗。
 
 
雖然「非認知能力」的內涵多元且複雜,但作者為讀者梳理並概分為三大類型:
● 自我提升力(主動積極類):激發孩子追求進步、充滿自信、積極樂觀,培養勇於面對挑戰的內在動機。
● 內在調適力(堅韌抗壓類):幫助孩子在面對困難、沮喪時,仍能保持冷靜、耐心,並快速恢復的彈性與毅力。
● 社交連結力(人際互動類):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同理心、社交與協調能力,讓他們能與他人建立正向連結。
其中,與「內在調適」與「社交連結」相關的軟性技能,
剛好與台灣教育現場近年重視的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緒學習)不謀而合。
書中觀念不僅可落實於家庭、親子,
透過「非認知能力的觀察視角」,同樣是教育工作者發現孩子潛質的利器!
 
➢ 如何練習非認知能力的「觀察視角」?
➢ 怎樣可以不必天天耳提面命,讓規則變成是「孩子自己的事」?
➢ 該怎麼給孩子稱讚和提醒,才能達到最好效果?
➢ 讓孩子願意主動產生改變的對話方式,有什麼技巧?
➢ 「接納孩子的意見」等於「順從孩子的要求」嗎?
➢ 要怎麼做到「重新框架」,幫助自己看到孩子的優勢與強項?
 
現在,就讓這本書帶你輕鬆入門,學習建立「非認知能力」的觀察視角,
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孩子的努力與特質,更全面的觀察與理解孩子,
也引導孩子朝更健全的方向發展,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培養韌性,為幸福人生打下穩固基礎!
 
本書特色
圖文並茂,深入淺出,適合不愛長篇大論、喜愛漫畫的你!
情境切入,貼近日常,適合不打高空,喜愛即學即用的你!
步驟拆解,易於實踐,適合希望循序漸進開啟第一步的你!
 
溫暖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駱郁芬|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
蘇明進|資深國小教師、臉書專頁「老蘇的教育隨想」&Podcast「K歌Su房」主持人
 
很喜歡書中對非認知能力的具體整理:自我提升力、內在調適力、社交連結力,這些無法量化的能力,才是我們孩子重要的關鍵力。作者還提醒我們另一個重要觀點:這三種能力不是越高越好,過與不及都可能產生問題;而接納孩子的意見,不代表是照單全收,而是達成共識,這更是我很認同的觀點。
大力推薦這本好讀又好用的教養漫畫書!
——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
 
父母們若更多瞭解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並掌握有效教導的技巧,會有更多孩子從心裡真正的健康成長,能快樂、能自我調節,這真是再重要不過的能力了!
能出版這本書很棒,我非常樂意推薦!
——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
 
動機、毅力、同理心、溝通能力⋯⋯對兒童臨床心理師而言,這些詞彙都是該孩子內在閃閃發光的。如果你也認同這些「非認知能力」很重要,那麼,這本書或許很適合你!
——駱郁芬(臨床心理師)

中山芳一
 
1976年1月生於岡山縣岡山市,畢業於岡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現任All HEROs 合同會社代表&IPU 環太平洋大學特聘教授。2024年8月從岡山大學退休,現以合同會社代表身分,積極投身日本教育與保育工作,並積極拓展活動廣度。
 
1999年開始,他曾擔任岡山縣內學童保育指導員長達9年。奠基於過往的實務經驗,有感於學童保育研究的重要性,因此轉向教育方法學研究;之後持續在幼兒教育與不同階段教育現場進行實踐研究,並在大學以生涯教育為核心進行實務教學,不斷倡導培養「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AI無法取代的非認知能力這樣教:內在調適X自我提升X社交連結,用親子對話培養未來軟實力

$300
省80元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