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青少年願意傾訴的大人:拆解24個青春期難題,看見過曝世代的需求、焦慮與煩惱(10-18歲適用)
當孩子邁入青春期,劇變的開關悄然按下。
曾經黏人的孩子,一夕之間變得冷淡、易怒、封閉自己──
不再分享心事、動輒頂嘴、說謊掩飾,甚至拒絕上學。
父母焦慮又困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重新靠近他?」
──資深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帶領父母理解青少年的行為訊號──
從網路成癮到人際衝突,從情緒低潮、拒學到叛逆對立,
一同穿越青春期的不安與矛盾
(原書名:青春期免驚)
▎「過曝世代」下的青春期,連帶考驗也升級
做為「數位原住民」的一代,孩子從小就浸泡在手機與網路的世界裡。當青春期撞上這股資訊洪流,他們的情緒更易失控、人際衝突更劇烈,甚至連自我認同都被網路輿論左右。
對父母而言,這些由行動裝置與社群互動引發的教養難題,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複雜、更讓人心累。
▎青春期不是「難搞」,而是「需要被理解」
青春期是一段孩子從「依賴」邁向「獨立」的過程。孩子在尋找自我與追求獨立的過程中,試探規則、挑戰界線;同時間,又得面對荷爾蒙引發的情緒起伏、社群焦慮、與他人比較的壓力——他們並非故意叛逆,而是連自己都還在摸索:「我怎麼了?為什麼這麼煩、這麼敏感?」
此時,「理解」正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的起點。
▎未來的親子關係,取決於現在的互動品質
隨著孩子年齡漸增、身高漸長,他看向你的角度也在改變。尤其當他進入青春期,情緒更複雜、距離更拉開,這段關係正接受新的考驗。有一天,當他凝視你的時候——那份目光會是解脫?是逃避?還是親密?
當孩子有一天離開家後,他對家的思念,不再來自責任或習慣,而是源自那份深刻的「連結」。而這份連結,建立在此刻關係的品質之上。
▎本書特色 ▎
1. 青春期對話練習 x 校園常見挑戰 x 特殊困擾,一次解鎖24個青春期關卡
第一線現場的觀察與經驗,帶你看見在社群媒體與資訊爆炸下成長的青春期「過曝世代」,如何在焦慮、自我懷疑與人際壓力中摸索自我,並拆解最讓家長頭痛卻又最關鍵的課題──
・從現實延伸到線上的24小時人際壓力,讓情緒一觸即發
・滑手機、追偶像、創帳號──網路成為逃避與認同的出口
・拒學、拖延、逃避現實,成為壓力下的自我保護機制
・對外冷淡、對家人暴躁,情緒界線模糊又失衡
2. 從心理解析到行為策略,父母都能即學即用
從清晰易懂的心理學觀點,拆解「情緒管理」、「自我認同」、「同儕關係」、「身心界線」等四大議題,幫助父母看見青春期孩子表面冷淡背後的真實需求,提供陪伴與溝通策略──
・親子衝突時的自我降溫「放聲覺察法」:練習自我覺察,而非壓抑或失控;先穩住自己,才有空間理解孩子
・當孩子被焦慮淹沒的「延遲焦慮法」:為焦慮設個時間;先記下煩惱、晚點再想,讓焦慮有出口也有界線
・與青少年的溝通四步驟:擷取注意力→一句入魂,反應情緒→避開雷區→我訊息
・「因、弊、則、責」原則:從3C使用開始,教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責任
3. 強調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不再用一把尺教養
「教養」不是一套SOP,而是一段學習了解彼此的過程。
透過認識孩子的氣質、能力與限制,父母能學會調整期待、設立合理界線,讓孩子自在長大,也讓關係更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