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ighteous Mind
The Righteous Mind
As America descends deeper into polarization and paralysis, social psychologist Jonathan Haidt has done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challenged conventional thinking about morality,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a way that speaks to everyone on the political spectrum. Drawing on his twenty five years of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on moral psychology, he shows how moral judgments arise not from reason but from gut feelings. He shows why liberals, conservatives, and libertarians have such different intuitions about right and wrong, and he shows why each side is actually right about many of its central concerns. In this subtle yet accessible book, Haidt gives you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miracle of human co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curse of our eternal divisions and conflicts. If you’re ready to trade in anger for understanding, read The Righteous Mind.
《象與騎象人》作者改革道德心理學著作。
‧人類的道德、正義感從何而來?
‧道德的多樣化為何這麼容易就讓一群好人分裂成幾群互有敵意、又不想相互瞭解的群體?
‧自由派和保守派心理特點與道德觀有何不同?為什麼右翼政治人物具有先天優勢,能烹調出選民喜愛的菜餚?
‧身處由政治與宗教所引起兩極化的世界,我們其實可運用心理學技巧去掉自己眼中「正義」之刺,使大家融洽相處。
道德之刃
凝聚人心,亦使人目盲。
每個人在談到心中視為神聖的目標時,都是目盲得無法視物。
本書獲以下學會、媒體選為年度好書:
-2012年-
英國心理學會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衛報》Guardian(心理學類暢銷書)
《展望》雜誌Prospect Magazine
《子午線》雜誌Meridian Magazine
《商業策略》雜誌Strategy+Business(最佳商業類書籍)
《至善》雜誌Greater Good Magazine
-2013年-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The Socie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媒體書籍大獎)
索卡洛廣場書獎Zócalo Book Prize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好像是偽君子?
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得自以為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造成二元對立的分裂局面。政治與宗教就是兩大角力場,人們相互打鬥,彷彿世界的命運有賴於我們這方贏得每一場戰役。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我們的心智一分為二,理性的騎象人就是要服侍情緒的大象,騎象人為大象直覺噁心或神聖的事物編造出各種論據理由,從而做出道德判斷。什麼才是合乎正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德的基本原則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關懷、公平、忠誠、權威、聖潔與自由,組合成世上林林總總的道德母體。道德母體相近的人走在一起形成團體,我們先天既是自私的黑猩猩,但同時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蜜蜂,為保蜂巢擊退入侵者,犧牲小我也在所不惜。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利他主義、英雄主義,也帶來了戰爭、種族屠殺⋯⋯。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得看不見事實。本書以神經科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演化模型等的最新研究結果,闡釋人類難以和睦相處的原因。想要瞭解自身、自身的侷限與潛力,那麼就先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道德主義,運用心理學的技巧,分析大家正在玩的這場遊戲。
大家都應該要自知,自己其實是個自以為是的偽君子。
【媒體讚譽】
「此一曠世巨作大幅增進人類對人性的瞭解……海德特尋求的不僅是勝利,更是智慧,因此《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才會這麼值得一讀。」——《紐約時報書評》
「內容很有意思,見解十分深刻……可以想像他擺出的主要姿態猶如一位雄辯無礙、口若懸河、目光敏銳的愛國人士,他站在美國政治領域相互交戰的派系之間,力勸大家努力理解彼此的觀點,不要再妖魔化彼此、大肆抨擊對方、爭個你死我活……據我判斷,海德特真正的貢獻在於邀請大家坐下來好好談。」——《華盛頓時報》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如此引人注目,原因就在於其順暢地融合了淵博的學識和有趣的消遣,而且作者顯然樂於挑戰慣有的思維⋯⋯[海德特的] 核心論點如下:我們的道德觀多半是與生俱來,能凝聚我們的向心力,卻也使我們目盲,無視於形態不同的道德觀。這論點不但簡單,也有良好的立論。」——英國《衛報》(倫敦版)
「精妙的散文……海德特寫出精彩佳作,猶如一道新穎又有創意的明光,照進了道德心理學領域,呈現的中心思想更是能引發廣泛討論。」——美國《科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