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的觀點談教育的本質
學校到底能夠為學生「做」什麼?我們所活著的世界已經發生過種種革命性的劇變,那麼,學校是否應該花更多心思來因應這險峻世局,或把學生推向唐吉訶德式的尋夢之途,以便讓他們在這多變的世界中仍能優游生活?
在這部探討教育可能性的精闢評論中,知名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指出教育如何企圖引領下一代融入文化,卻經常以失敗收場。他把新興的「文化心理學」運用到教育上,提出若要讓人類心智的潛能充分發揮,只有透過融入參與文化一途。但他並非指較為正式的文化活動,如藝術與科學,而是該文化如何理解、思考、感覺以及進行論述的方式。藉由檢視教育的實踐與理論,布魯納以新穎又豐富的觀點探討了過去令教育學家困惑的經典難題。
不同於以往累積的教育評論著作,布魯納在本書中不再將教育視為促進自我實現的手段,而是教育如何讓個人變得有能力可參與融入生活和謀生所仰賴的文化。不論是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與心智及文化的研究者,都能在這劃時代的評論中讀到如何挑戰現今一成不變的教育實踐,以及為未來指向的智慧願景。
宋文里
1952年生於台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榮退教授,輔仁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
美國伊利諾大學(娥百娜–香檳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研究與教學興趣為:文化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藝術心理學、宗教心理學、批判教育學等。他是個跨領域的人文學者,著作散見於各種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期刊以及文化/藝術評論雜誌。目前專騖於學術翻譯,已出版的學術譯作包括《成為一個人》(左岸,2014新版)、《教育的文化》(遠流,2001初版)、《宗教的動力心理學》(聯經,2014)、《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聯經,2016)、《關係的存有》(心靈工坊,2016)、《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心靈工坊,20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