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者
自學&親子

Wayfinding

Wayfinding

$675

ISBN:9781509841097
作者:Michael Bond
出版社:Picador
出版日期:2021/03/04
尺寸:195x128x19mm

庫存≦3
運送方式:

The physical world is infinitely complex, yet most of us are able to find our way around it. We can walk through unfamiliar streets while maintaining a sense of direction, take shortcuts along paths we have never used and remember for many years places we have visited only once. These ar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Wayfinding, Michael Bond explores how we do it: how our brains make the ‘cognitive maps’ that keep us orientated, even in places that we don’t know. He considers how we relate to places, and asks how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round us affects our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The way we think about physical space has been crucial to our evolution: the ability to navigate over large distances in prehistoric times gave Homo sapiens an advantage over the rest of the human family. Children are instinctive explorers, developing a spatial understanding as they roam. And yet today few of us make use of the wayfaring skills that we inherited from our nomadic ancestors. Most of us have little idea what we may be losing.

Bond seeks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why some of us are so much better at finding our way than others. He also tackles the controversial subject of sex differences in navigation, and finally tries to understand why being lost can be such a devastating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為什麼有些人比較常迷路?空間感與延續生命有關?
英國心理學學會獎得主、人類行為學專家帶你找回大腦天生的導航力!

★《星期日泰晤士報》、《新政治家》、《新科學人》、《蘇格蘭人報》★
★亞馬遜網路書店4.4分高分評價、水石書店讀者5分完美讚譽★

為什麼我們隨時想自問「我在哪裡」、「我是誰」?
失智症患者為什麼容易走失?
原來,一切都是因為大腦內建的「導航」機制!

現代人要移動的時候,只需將地址輸入Google Map就可以獲得最佳路徑,那麼,在GPS定位系統發明之前的人都是怎麼找路?在滿是路標的都市裡,我們為什麼還是會迷路?在於導航科技盛行的今日,當「空間」概念從山林田野間的道路地景變成地圖上的兩點一線,人類的大腦又有什麼樣的變化?

本書從大腦科學、認知心理學切入,介紹人類內建的方向感如何運作。從七萬五千年前人類首次長途遷移的歷史、以地形特徵命名的古代地名故事、負責提供大腦認知地圖的海馬迴功能,到令人失去判斷力的迷路焦慮心理與方向感優劣的性別差異話題……作者拆解日常的找路過程,讓讀者重新認識大腦,更揭示科技對空間意識的嚴重影響。透過刻意迷路的練習,不僅有助於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更能找回大腦天生的導航能力。

▍精采摘錄

1. 本書其一旨在解釋人類如何做到這一點:大腦如何描繪「認知地圖」,讓我們在從未踏及的地方也能認清方向。更重要的是,這關乎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如何影響自身的心理與行為。人類看待物質空間的方式,對物種演化至關重要。……除了將我們定義為尋路人,這種能力也影響了一些重要的認知功能,包含抽象思考、想像力、部分的記憶力甚至語言。人類在心理與生理上都是空間性動物。

2. 在神經科學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窺探老鼠的大腦,而他們選擇的食物(給老鼠吃,不是自己要吃的)是維多滋的巧克力口味脆麥圈。需要誘騙毛茸茸的實驗對象時,他們便會拿出這種食物。飢不擇食的老鼠一向會屈服,唯獨一次例外。大鼠頭一次到陌生環境時,沒有任何食物能夠引起牠的欲望。好奇又害怕的牠會在新的地域四處嗅聞、爬牆探索,偶爾還會衝出界。比起填飽肚子,牠更急於巡遊這個空間。

3. 潔拉爾丁.拉姬,來自田納西州的六十六歲退休護士,於二○一三年七月在雷丁頓附近失蹤,當時她嘗試徒步走完阿帕拉契山徑,這是一條國家級健行路線,……她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撐了至少十九天才因曝曬過度與飢餓而身亡,比許多專家推估的還要久。她並不知道,在那段期間,有一支搜救犬隊經過且距離她不到一百公尺,她不知道自己的營地與山徑的直線距離只有零點八公里,她不知道當初如果往下坡一直走,很快就會看到一條舊鐵路,而沿著那條鐵路不管往左或右,最終都能脫困。

4. 原地打轉的行為,會發生在環境中無明顯地標或空間邊界、以及放眼望去的景色相去無幾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固定的參考點,我們便會四處迷走。太陽或月亮可作為找路的依歸,但假使你未留意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方向感可能會越來越混亂。

5. 對GPS的依賴,讓我們失去了許多東西。這項科技將世界變成嵌入數位裝置裡的抽象實體。為了百分之百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我們犧牲了地域感。利用GPS找路時,我們不再需要注意地形輪廓與景物的色彩、記住走過了多少個十字路口、留意地景的形狀或特徵,或者記錄自己走了多遠。我們承擔了對周遭環境漠不關心的代價,而這樣的冷漠使我們變得無知。沒有了敘述旅程的故事,我們不再是尋路人。


——中文簡介摘自麥田出版《大腦如何辨識方向?》

Wayfinding

$675
瀏覽紀錄
瀏覽紀錄